(资料图片)
对于英国人来说,见面时怎么跟人打招呼(greetings)和如何作介绍(introductions)是一件既尴尬又困难的事。据人类学家凯特·福克斯(Kate Fox)在《观察英国人》一书中说,传统打招呼的方式“How do you do?”本来是万能的,如今却日益式微,虽然在英国上层或中上层人士中尚有人在使用,但其他阶层的人却觉得这一方式过于做作而令人生厌。而同样答以How do you do,仿佛鹦鹉学舌,令人不堪,而且这种方式已经显得甚为老套。
其他打招呼的方式如何呢?福克斯认为,法国式的脸颊亲吻曾经在中上层和“喋喋不休的阶层”(指学术、艺术、媒体等圈中对社会文化问题大胆发表意见的人)中颇为流行,但被其他阶层的人讥为愚蠢和做作。尤其是“飞吻”,只限于女性之间,或者男性与女性之间,在男性之间则绝不可行。即便在亲脸成为习惯的阶层中,人们也还是不清楚到底是吻一侧脸颊还是两侧脸颊都吻,因犹豫不决而导致动作不一致,出现尴尬局面。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亲脸的习惯益发普遍,甚至在其他阶层也流行了起来,但是大多数人还是不知道到底该吻几次,阶层越高的倾向于左右脸颊吻两次,阶层相对较低的则更倾向于只吻一次,不管怎样都无法确定次数,整个过程都令双方尴尬和不适。所以,现在英国人打招呼通常是握手、亲脸、短暂而笨拙的拥抱或者拍背,几种方式混用。
握手一般是商业活动中或生意场上人们初次接触时互相打招呼、作介绍的方式,英国人的握手方式与其他国家的人也有所不同:握手时间短,仅仅是伸出一只手而已,另一只手不做任何动作。人们谈生意接触时间长了,打招呼时再握手就显得过于正式,而脸颊亲吻则又显得过于随便,尤其在男性之间绝不可行,于是打招呼又成了一件尴尬的事情。常见的现象是:人们半伸出手然后迅速缩回,或者伸出的手由握手变成挥手。总之,在打招呼或作介绍时,过于正式令人尴尬,过于随意也同样尴尬,英国人拘谨缄默性格可见一斑。
握手一般只在商业活动或生意场上作为打招呼或作介绍的方式,普通交际场合则被认为不合适,太认真或过于讲究(business-like)。人们在普通社交场合见面时也不会一开始就自报家门,比如“你好,我是约翰·史密斯”,或者“你好,我是约翰”,这在英国也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是不作自我介绍,而是找到其他方式开启交谈,比如谈论天气。约翰生博士的名言:“两个英国人见面,他们开口第一句话总是谈论天气。”英国人在这一点上跟美国人完全不同,美国人初一见面就会表现出热情友好:“你好,我是比尔”,同时伸出双手,面带笑意。美国人这一连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常常令英国人望而却步,畏葸不前。在小型聚会上,主人可以为客人作介绍,免去客人间的尴尬。但当主人介绍完了后,客人之间又不知该如何打招呼了。“How do you do?”已经不再用了,那么美国人常用的“How are you?”怎样呢?英国人觉得在初次介绍认识后再使用“How are you?”纯属多余,而且初次见面这样打招呼也显得过于亲密,更有甚者,不论自己身体状况如何,都以“我很好,谢谢!你呢?”作答,显然不够诚实。
现在最常用的打招呼方式是:“很高兴见到你!”或者“见到你真好!”(“Pleased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Good to meet you”)但是,在英国人看来,人们乍见之下,根本难以知道与对方的见面是否令人高兴,如果你也答以“很高兴见到你!”,那就是说谎,不免虚伪,至少是不够诚实。说“见到你真好!”要比“很高兴见到你!”相对更自然些,因为“好”(nice、good)一词更为中性。但由于平常谈话时太多使用“好”字,所以听到这个字时往往会起腻。
见面时打招呼作介绍难,见面后告别也难。对于告别时的难,福克斯同样也用了三个词来概括:尴尬、窘迫、无力。所不同的是,见面打招呼时双方可以马虎从事甚至顾左右而言他以避免一时的尴尬,但告别时不容如此草率,人们为了弥补见面时的粗略,告别时往往会做得繁复些,于是告别也成了一件难事。为了显示对主人或对方的尊重,客人通常得说几次“再见”然后才能真正“再见”。第一次说了“再见”,好客的主人自然不会马上让客人走;第二次说了“再见”,客人立即起身要走是不礼貌的;第三次说了“再见”也还不能马上就走,还得与主人再聊上几句,以示依依不舍;第四次说了“再见”才可以真的走了,走时还不忘说一番客套话。说“再见”就“再见”的告别方式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引发主人的不满,而这一告别方式也违反英国人的基本礼仪,会让客人产生愧疚。
总而言之,英国人在社交场合的左右见绌正应了唐朝诗人李商隐那句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吴其尧)
标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