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正文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3-03-25 15:46:21来源:互联网

1、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料图】

2、  活动目标:

3、  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4、  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5、  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6、  活动准备:

7、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

8、  活动过程:

9、  (一)魔术导入。

10、  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11、  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12、  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现在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子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

13、  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呀?(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14、  (二)引出空气原理。

15、  教师:老师再来变一个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

16、  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用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17、  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气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18、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9、  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我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0、  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现在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

21、  教师:现在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气,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

22、  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到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

23、  (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24、  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空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

25、  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

26、  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27、  教师总结:原来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动的。

28、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29、  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今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不过,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30、  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作,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1、  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32、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33、  教师:现在老师和小朋友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34、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会感觉喘不过气来,非常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35、  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是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呢?会无法生存。

36、  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的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应该怎么对他说?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我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37、  一、教学目标

38、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39、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40、  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1、  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42、  二、重点难点

43、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44、  难点:同重点。

45、  三、课前准备

46、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47、  四、教学课时:

48、  2 课时。

49、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

50、  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51、  五、教学过程

52、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53、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54、  让学生展开讨论。

55、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56、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57、  学生进行猜想。

58、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59、  (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60、  (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61、  (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62、  (4) 归纳小结。

63、  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64、  让学生阅读 “科学在线”的内容。

65、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66、  六、板书设计

67、  小苗的诞生

68、  适当的水分

69、  适当的气温

70、  阳光

71、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72、  【教学目标】

73、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74、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75、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76、  【教学重点】

77、  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78、  【教学难点】

79、  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80、  【教学准备】

81、  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82、  【教学过程】

83、  一、导入

84、  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85、  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86、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87、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88、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89、  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90、  学生讨论

91、  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92、  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93、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94、  发现问题。

95、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96、  学生比赛

97、  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98、  (1)、起点、终点不固定

99、  (2)、橡皮筋绕断了

100、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101、  实验验证

102、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103、  解释说明

104、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05、  (1)学生解释

106、  (2)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107、  (3)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108、  四.小结

109、  【教学目标】

110、  科学概念:

111、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112、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113、  过程与方法:

114、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115、  情感、态度、价值观:

116、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117、  【教学重点】

118、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119、  【教学难点】

120、  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121、  【教学准备】

122、  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123、  【教学过程】

124、  一、导入

125、  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126、  (推、用绳子拉)

127、  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128、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129、  二、安装小缆车

130、  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131、  说说看怎么改?

132、  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133、  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134、  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135、  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136、  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137、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38、  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139、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140、  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141、  学生交流讨论:

142、  ①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

143、  ②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144、  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145、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146、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147、  提示:

148、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149、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150、  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151、  学生实验

152、  交流汇报

153、  四、小结

154、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155、  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156、  教学目标

157、  过程与方法:

158、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159、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160、  知识与技能:

161、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162、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16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64、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165、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166、  教学重难点:

167、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168、  教学准备

169、  教师准备:

170、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171、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172、  学生准备:

173、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174、  课时安排

175、  1课时

176、  教学过程

177、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78、  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179、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180、  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181、  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182、  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183、  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184、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85、  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186、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187、  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188、  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189、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190、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191、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192、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193、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194、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195、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196、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197、  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198、  讨论:

199、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200、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201、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02、  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03、  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04、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205、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206、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207、  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208、  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209、  四、课后小结:

210、  教学目标:

211、  过程与方法:

212、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13、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214、  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215、  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16、  知识与技能:

217、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18、  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219、  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220、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22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2、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23、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224、  教学准备:

225、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226、  课时安排:

227、  1课时

228、  教学过程

229、  一、集中话题

230、  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31、  交流。

232、  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233、  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234、  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235、  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236、  二、探索和调查

237、  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38、  展示、交流示意图。

239、  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240、  展示制作的模型。

241、  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242、  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243、  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244、  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245、  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246、  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247、  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248、  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249、  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250、  三、回顾和解释

251、  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52、  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253、  教材分析:

254、  本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研究透镜》,教材安排循序渐进,以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究光的折射现象以及透镜的奥秘,为以后学习光学的其他知识做好准备。

255、  设计理念:

256、  这节课以《三毛流浪记》里的情节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希望主动探究有关光的折射现象的知识,通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先了解透镜镜片的形状特点,之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发现有关透镜的奇妙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在寻找到原因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进一步的疑问就会出现: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折射?通过利用自制教具“黑盒子”的演示,学生就能直观的观察到折射的实际情况,从而为学生对光的折射方面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供帮助。甚至可以激发起学生自己制作教具学具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探究变被动为主动。

257、  教学目标:

258、  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

259、  能通过研究,概括出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260、  通过制作简易望远镜,能提出更多可自己研究的有关透镜的问题。

261、  教学重点:

262、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63、  教学难点:

264、  制作简易望远镜

265、  准备器材:

266、  凸透镜、凹透镜、烧杯、水、铅笔、实验报告单

267、  课时安排:1课时

268、  教学过程:

269、  一、导入新课

270、  谈话:前几天老师看了一部老电影《三毛流浪记》,其中有一个情节非常有意思:三毛流浪到一条小河边,正好肚子很饿,抬头看见河水里有几条鱼,三毛就决定捉几条鱼烤着吃,正好小河边有一根鱼叉,三毛就拿起鱼叉向水里的鱼叉去,但是三毛左叉叉,右叉叉,前叉叉,后叉叉,结果连一片鱼鳞都没叉到。

271、  提问:三毛为什么叉不到鱼?他犯了什么错误?要想叉到鱼,三毛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272、  学生回答。

273、  讲解:三毛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鱼叉叉的位置不对!(出示幻灯片)当光线经过鱼身体的反射进入到三毛眼睛里时,光线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发生了弯折现象,但是三毛不知道啊,他还是用鱼叉顺着直线方向向鱼叉过去,结果可想而知,鱼是肯定叉不到的。所以三毛应该做的是在看到的鱼位置的后方一点的位置用鱼叉迅速的叉下去,这样才能叉到鱼。

274、  讲解:其实,三毛叉鱼这件事讲到了我们科学上一个有关光的特别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那什么叫光的折射现象呢(出示幻灯片)?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我们现在就可以体验一下光的折射现象。(展示装水的烧杯和铅笔,将铅笔插进水里,从上面和侧面观察水中的铅笔,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275、  学生操作,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276、  讲解: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还有很多,但是最典型的是透镜。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出示幻灯片:课题),了解透镜的知识。

277、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278、  谈话:透镜一般分为两大类: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请大家经过目测和手摸的方法,观察它们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并将观察结果写在实验报告单上。

279、  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280、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81、  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出示幻灯片);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出示幻灯片)。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透明(出示幻灯片)。但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却并不是唯一的,只要符合上面所说的特点,就都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出示幻灯片)。

282、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283、  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84、  学生讨论、汇报。

285、  谈话:凸透镜和凹透镜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到。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4页,仔细阅读这三组实验的操作方法(出示幻灯片),并且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同时,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我还有几点小提示给大家(出示幻灯片)。

286、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287、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

288、  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289、  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

290、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的幻灯片,并出示结果)。

291、  提问:光线通过透镜产生的现象奇妙吧!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292、  学生思考,并尝试回答:光线通过透镜时发生了弯折。

293、  提问:发生了怎样的弯折呢?

294、  演示实验:揭示光线通过透镜时的弯折现象。(自制教具)

295、  四、制作望远镜

296、  谈话:透镜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你能举出例子吗?

297、  学生讨论交流:近视眼镜、老花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出示幻灯片)。

298、  谈话:同学们好像对望远镜最感兴趣嘛,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制作一个简易的望远镜(出示幻灯片)。

299、  指导学生制作望远镜(阅读课本第25页,出示幻灯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位置)。

300、  谈话:如果凸透镜和凹透镜位置反掉了,或者是透镜拿错了,两个都是凸透镜或者两个都是凹透镜(出示幻灯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

301、  五、课堂小结

302、  教学反思

303、  这次校际教研的主题是“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我就从自制教具这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吧。

304、  本课中使用到自制教具的地方是在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找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之后,这个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光线通过透镜就能产生这些奇妙现象呢?为什么穿过玻璃就不行呢?如果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光线通过透镜后的行进路线(穿过凸透镜会聚,穿过凹透镜发散),学生就能一下子发现最根本的原因。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黑盒子”的教具,(介绍“黑盒子”的构造以及各个位置的功能),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教具的使用,使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尤其是光线通过透镜时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有所帮助。

305、  这次自制教具的使用其实也是一种尝试,在实验的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想,通过不断的尝试,我们一定能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自制教具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服务,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306、  教学目标:

307、  过程与方法

308、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309、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10、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311、  知识与技能

312、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313、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1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5、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316、  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317、  教学重难点:

318、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319、  教学准备:

320、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321、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322、  课时安排

323、  1课时

324、  教学过程

325、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326、  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327、  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328、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329、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330、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331、  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332、  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33、  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334、  交流观察收获。

335、  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336、  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337、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338、  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339、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 盘、小滑轮 盘组装而成。

340、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341、  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42、  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343、  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344、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345、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346、  ⑶换更大的轮 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347、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348、  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349、  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350、  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351、  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352、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353、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354、  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355、  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356、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357、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358、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359、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360、  板书:

361、  拧螺丝钉的学问

362、  轮轴的作用:

363、  省力。

364、  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365、  一、教材分析

366、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单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367、  教材第一部分“寻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进行,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积实验。让学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368、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过一幅图生动地描述了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369、  二、教学设计:

370、  (一)教学目标:

371、  科学概念:

372、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373、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74、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请的颗粒后沉积。

375、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76、  过程与方法:

377、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378、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79、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380、  情感态度价值观:

381、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382、  (二)教学重点、难点

383、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土壤是由岩石风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动物、植物残体,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组成。

384、  教学难点: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385、  (三)教学准备:

386、  分组实验准备: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圆柱形玻璃瓶、镊子、小棍、水、牙签。

387、  教师演示:小黑板几块。酒精灯、石棉网、玻璃片。

388、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389、  一、谈话引入

390、  师: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猜测一下,我们今天会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391、  师:“土壤”我们在三年级研究过,四年级学习岩石时也提过,你们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392、  板书:“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我们又会有什么新发现呢?翻看课文,读课文第一段。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对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393、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394、  师:这是一份刚从地里挖来的新鲜土壤,把它倒在一张白纸上。材料员拿出白纸放在桌子中间,再把新鲜的泥土倒在白纸上,同学先用肉眼仔细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书本第3页的表格中。

395、  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396、  汇报: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有水分、动植物活体或残体、沙子、黏土、腐殖质等)。

397、  教学目的

398、  什么是电磁铁,五年级下期湘版科学教案(第一单元)。电磁铁南北极可以改变。线管绕向改变了,电池两极接法改变了,电磁铁两极都会改变。

399、  知道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电磁铁有南北两极。

400、  知道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401、  学会制作电磁铁。

402、  教学准备:

403、  演示器材:自制小电磁铁一个、大铁钉两个、小盒式指南针一个、大头针几个、绝缘导线一根。

404、  分组器材:绝缘导线一根、大铁钉一个、大头针几个、电池盒(带电池)一个、盒式指南针一个。

405、  教学过程:

406、  (一)教学引入

407、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对电了解多少。

408、  生答。

409、  谈话:电对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要学习电磁铁,电铃、继电器、电话、电磁起重机、喇叭都应用了电磁铁的知识。

410、  (二)学习新课

411、  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412、  演示电磁铁的制作:在铁钉上顺时针缠绕绝缘线管,就制作成了一个电磁铁。再反时针缠绕,制成一个电磁铁。

413、  演示实验电磁铁特点:用一节电池,接通电流吸上大头针。切断电流,大头针落下。

414、  提问:怎样制作电磁铁?

415、  回答:将绝缘线管,案一个方向,往大铁钉上缠绕,绕成线圈,制成电磁铁。

416、  指导学生研究电磁铁的性质

417、  (1)磁铁磁性有无与什么有关系

418、  提问:怎样让它产生磁性?

419、  谈话:请你们分组制作一个电磁铁,亲自试一试。

420、  学生制作与实验:教师行间指导,缠绕线圈、研究它的磁性是怎样来的。

421、  学生汇报。

422、  (2)电磁铁有南北极

423、  提问: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根据什么?

424、  回答:电磁铁可能有南北极。因为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也是磁铁,所以可能也有南北极。

425、  谈话:同学们的想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426、  设计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多种实验验证。

427、  教师小结:表扬鼓励大家,指出最好的设计方案。

428、  实验示范,根据学生最佳设计,示范实验方法:将电磁铁的两端分别慢慢地接近指南针,观察排斥哪极,吸引哪极。根据异极相吸的原理,确定钉尖和钉帽,各是什么极。

429、  分组实验:教师行间指导。注意发现绕向不同和电池正负极不同,钉帽钉尖极性不同等现象。重点了解验证结果是什么。

430、  学生汇报:电磁铁象其他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

431、  提问:你们有什么新发现,新问题?

432、  回答:为什么同是钉尖,有的是南极,有的是北极。

433、  (3)、电磁铁两极变化

434、  谈话:电磁铁两极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分组观察研究一下。

435、  分组观察研究:教师行间指导。

436、  学生汇报:两极变化可能和线圈绕向、电磁正负极接法有关。

437、  谈话:同学们的看法对不对呢,请大家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438、  设计实验。

439、  教师小结。

440、  演示实验:根据学生设计,当场改变线圈绕向,改变电磁正负极接法,利用指南针投影器件,进行实验验证。

441、  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对的。

442、  (一)巩固

443、  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会了怎样制作电磁铁。知道了电磁铁通电就有磁性,断电就没磁性。知道了电磁铁也有南北极。还了解到了电磁铁两极的变化规律。

444、  电磁铁的作用: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制作电磁铁。

445、  电磁铁的特点: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用实验说明,电磁铁通电有磁性,断电没有磁性。

446、  南北极:请学生用实验证明电磁铁有南北极。

447、  (四)、布置作业

448、  想一想电磁铁磁力大小。都一样吗?怎样磁力就大?怎样磁力就小?

449、  教学目标

450、  科学概念:

451、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52、  过程与方法:

453、  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454、  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455、  情感、态度、价值观:

456、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457、  教学重点

458、  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59、  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460、  教学难点

461、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462、  教学准备

463、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464、  教学过程

465、  一、谈话导入

466、  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467、  师生交流。

468、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469、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470、  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471、  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472、  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473、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74、  全班交流。

475、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476、  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477、  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478、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479、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480、  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481、  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82、  分析整理

483、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484、  板书设计

485、  给冷水加热

486、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新闻